齊桓公伐楚中古今異義的詞?
一、古今異義: 1、風(fēng),今義指天氣的一種,古義中具有畜生之間的一種發(fā)情引誘。 2、河,古義專指黃河,今義指普遍的河流。 3、履,古義指鞋,今義指屢次。 4、共,今義指一起,古義指供,奉給。 5、惠,今義表示優(yōu)惠,好處,古義指副詞。 二、異體字: 1、佗——他,異體字。 2、暱——昵,異體字。 三、通假字: 1、齊侯陣諸侯之師。 “陣”通“陳”,擺開。 2、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。 “徼”通“邀”,邀請。 2、女實征之。 “女”通“汝”,你。 3、王祭不共,無以縮酒。 “共”通“供”,供給。 四、特殊句式: 1、先君之好是繼(賓語前置) 意思:他們不過是為了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(guān)系罷了。 2、未之絕也(賓語前置) 意思:但沒有說與她斷絕夫妻關(guān)系。 3、豈不榖是為(賓語前置) 意思: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? 五、詞類活用: 1、不介馬而馳之。 介:甲,名詞活用為動詞,指披甲。 2、從左右,皆肘之。 肘:名詞活用作動詞,用肘撞。 3、楚子使與師。 使,名詞用如動詞,意為派譴使者。

齊桓公伐楚的原因原文?
齊桓公伐楚的原因 齊桓公帶兵伐楚不過是想震懾一下楚國,表面上是先攻打蔡國(蔡國在當(dāng)時是出國的附屬國),再攻打楚國,其實是權(quán)力地盤的摩擦。當(dāng)時的情況是齊國的國力相當(dāng)強盛,所以諸侯國都來依附,而唯獨楚國無動于衷,齊桓公當(dāng)時也稍微有些生氣吧,自己這么強大,一個弱國也敢輕視我,不給我表示一下,但是也沒有找到一個很合適的理由。而且當(dāng)時楚國國君楚成王也是有著勃勃的野心,也希望稱霸一方。 當(dāng)時齊桓公有一個蔡國的姬妾稱為蔡姬,當(dāng)時兩人正在游船,因為蔡姬非常熟悉水性,就搖晃船只,嚇到齊桓公臉色蒼白,惹怒了齊桓公,被送回了蔡國,但是齊桓公也沒有說不再要那個姬妾了,后來那個姬妾又被蔡國送人了,一怒之下,齊桓公就召集諸侯國去攻打蔡國,蔡國大敗又去攻打楚國。按照當(dāng)時的情況來看為了一個姬妾實在是太興師動眾了,所以一定還有別的目的,那就是敲山震虎,警告楚國。 齊楚兩國的情況 再來說一下當(dāng)時的齊楚兩國的情況,齊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(jīng)可以說他稱霸了中原,而在他稱霸中原的過程中,楚國也在逐漸強大起來,楚國大舉侵犯漢水流域的小國,而最終楚國的實力擴展到了河南南部一帶,這樣就不免侵犯到了齊國的利益,所以兩國就產(chǎn)生了摩擦。 其實這次戰(zhàn)爭矛頭看似指向蔡國,其實是指向的是楚國,表面上是攻打楚國的附屬國蔡國,其實上是想震懾一下楚國,讓他不要太囂張,當(dāng)時的楚國也不算很強大,但是雙方也都很顧忌雙方的實力,看似楚國弱,實際上也不會很弱,如齊楚兩國交戰(zhàn)無非是兩敗俱傷,楚國受到的傷害大一些罷了,而且謀士在這件事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雖然最終沒攻打成楚國,但是這場戰(zhàn)爭精彩在辯駁之術(shù)上,楚國的屈完在這次外交上也真真正正做到了“不戰(zhàn)而屈人之兵”

齊桓公伐楚的名句?
四年春,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,蔡潰,遂伐楚。楚子使與師言曰:“君處北海,寡人處南海,唯是風(fēng)馬牛不相及也。不虞君之涉吾地也,何故?”管仲對曰:“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:‘五侯九伯,女實征之,以夾輔周室。’賜我先君履:東至于海,西至于河,南至于穆陵,北至于無棣。爾貢包茅不入,王祭不共,無以縮酒,寡人是征;昭王南征而不復(fù),寡人是問?!睂υ唬骸柏曋蝗耄丫镆?,敢不共給?昭王之不復(fù),君其問諸水濱?!?/p>